top of page

認識雙連青年

118934191_10157141634211262_869362737336

「每個城市及社區都需要福音,世界上有8成人口會觀看及參與運動,這是很大的禾場!」

運動宣教不能單打獨鬥。

第一個問題出現了:什麼是「運動宣教」?就是「把神的國帶到運動場上」!請注意,不是把「基督教」帶到運動場,而是把「神的國」帶到運動場。有何不同?拿掉基督徒的優越感,把神的國帶去則是造福人群,用合乎上帝心意的方式打球,在運動場上潛移默化,讓人在生活中思考上帝。讓基督徒不再侷限在教會建築物裏頭,而是走出到運動場,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來導入神的國。從去年偕同台中市基督教歸主協會陳清萍宣教師帶隊雙連青少年牧區青年們擠身參與世大運在台北市舉辦之後,這個城市的公部門有更多推動及鼓勵全民投入運動的方案,這對教會而言是很大的福音契機。無論是公園、空地及球場隨處可見有人在運動,運動風氣、運動場地的普及性,與民眾參與運動賽事的意願更勝於以往,特別是幾乎每個社區都有籃球場,這是教會接觸愛運動青年的一個福音新興契機。

第二個問題:那麼運動宣教的「異象」到底是什麼?就是「在萬國於世界的運動及遊戲中遍傳福音,為基督建立門徒」。然而運動宣教團隊,需要有第一線的教練、提供聖經教導的牧者以及負責後勤行政庶務支援,彼此了解及互補,團隊事奉才能產生最大的果效。推動全新運動宣教訓練的雙連青少年區牧彭榮道牧師表示,這世代因著少子化的緣故,長老教會內外的青年與社青明顯減少,也無法自發性穩定聚會。如今教會透過運動場,專業的師資團隊,以及基督徒運動員現身訓練與培訓,傳授主裡正確的團隊合作觀念。我們看見了這廣大的福音禾場,主動連結資源組成運動宣教團隊,主動進到他們當中為主得人。來吧!透過一起運動、一起玩、一起靈修,雙連期盼讓來到此的青年各個都收穫滿滿。 Now, join us!

從雙連教會百週年特刊談起...

  從事宣教事工時,常常有人會說「得著年輕人,就得著下一代的教會」;因此青年事工不僅是兒童主日學與成人事工的「過渡性事工」,充滿模糊、尷尬與變動,而是「得著教會未來」的希望工程!

  教導年輕人,使他們有「知識和謀略」(箴1:4);鍛鍊他們,使強壯為他們的榮耀(箴20:29);激勵他們,使他們看見異像(願景,vision,徒2:17)。他們就可以像但以理一樣站立得穩(1:19);又像保羅勉勵提摩太一樣,成為領袖:「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知識和謀略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這就是青年工作的目的。

  故此,雙連教會的青年,就是「下一代的雙連教會」,是成長於健壯老樹上的翠葉嫩芽,是未來與希望!

  論到雙連教會的青年事工,最關鍵的包括陳溪圳牧師的推動,青年團契與少年團契時期的成長拓展,以及青少年牧區的轉型與更新;分述如下:

 

「永遠青年牧師」-青年事工推手陳溪圳牧師

  雙連教會首任牧師陳溪圳牧師對雙連教會、北部教會、台灣長老教會、乃至台灣教會界,都有其特出貢獻。從青年事工的角度而言,充滿創新思想、喜愛新奇事物的陳牧師重視青年工作、不分裡外:對內,他支持「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團契」(TKC)的創設;對外,他亦支持「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事工。研讀現代神學、以新式轎車迎親的陳牧師求新求變、心胸寬廣,成為雙連教會青年事工的最佳支持者。

  1949年於淡水召開青年夏令會,成為長老教會青年運動的重要起點;次年,中會與總會層級之TKC組織成立。當時,參與青年宣教暨牧養工作的傳教者與同工多數較為年輕;五十餘歲的陳牧師在其中,顯得特別突出!然而,以「永遠青年牧師」(鄭連德牧師語)的精神,陳牧師毫無保留地支持青年事工,讓TKC與「陳溪圳」幾乎劃上等號!

  在雙連教會之青年工作中,最為資深信徒所深深記憶者,當推「大屯山夏令會」。夏令會於山上宣教師別墅中舉辦,內容包括靈性培養、生活訓練與體能鍛鍊等;創辦「台北家庭協談中心的」的鄭連德牧師,如此形容當年情景:

  每一位「雙連囡仔」最突出的體驗,就是每年夏天在大屯山頂參加夏令會的快樂記回憶。陳牧師當然是夏令會的大家長,親自帶頭爬山兩個小時。在山頂一個禮拜的節目,有講義、唱歌、遊戲、起居生活‥‥,幫助這些青少年的靈、智、體全人發育。‥‥我還記得,下山後到北投公共浴場洗浴的場面,陳牧師常常表演浮在浴池的精彩特技讓我們高興。(摘錄自《常綠在人間》,1994,頁135-136)

 

  有一件與夏令會有關的敘事,是出自前台灣神學院音樂系陳茂生教授的記憶,鮮明刻畫陳牧師的個性與處事風格:

記得上了大學後,我們仍然繼續上大屯山靈修,陳牧師那時已將近七十歲了,卻也仍然上山指導我們,有一次他在二樓巡視木屋,突然碰碰幾聲,陳牧師不見了,原來是一塊木板腐朽,他剛好踩個正著,就跟朽了的木板一起墜落到一樓。我們都嚇壞了,大伙兒包圍著他,試著檢視詢問他有無受傷,卻見他坐在地上,第一句話是「有沒有別人受傷?」,然後知道是只有他自己跌下來而已後,居然就坐在地上開始告訴隨行的長執們,要如何修理,如何加強安全問題,這件事我們雙連人是不會忘記的。(摘錄自《常綠在人間》,1994,頁219-220)

 

周和志長老更細膩描述陳牧師如何帶領年輕後輩

  陳牧師經常留意身邊每一位年輕人,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從其中了解每一個人的個性專長,再在適當的時候邀請他們參與合適的教會事工。(摘錄自《常綠在人間》,1994,頁226)

 

  也因為陳牧師注重青年事工與青少年信仰教育,許多北上求學的青年學子紛紛前往雙連教會聚會,良性循環旺盛,進而促成多年來人才濟濟之榮景。

 

承繼青年宣教異像-青年事工沿革

  從陳溪圳牧師開始的青年事工逐漸擴展,從最早以高中、大專與同齡社青為主的青年團契,開始注意到初中(國中)少年事工的需要。於是在設教四十年之後,產生第一個以初中生為主體的少年團契。成立初期,團員約有三十餘名,輔導以大專生(如吳西謙、陳溪憐與廖秀玉等人)為主,團契聚會包含三個面向:靈命增長,課業輔導與團康活動。三年之後,更有以高中生為主體的「椰子團契」產生,團契名為椰子,是為效法椰子全株可用的特性,成為全人獻身的基督徒。椰子團契隨其成員年齡漸長而成為青壯年團契,並逐漸成為「資深椰子」。而教會仍繼續少年與青年團契的傳統,並維持在各有三十名成員之譜。

  1991年,陳文欽牧師封牧就任,成為第一位主要負責青年事工的「青年牧師」,並持續培育青少年全人成長的傳統。根據彭榮恩牧師的記述,雙連的少年與青年團契一直維持著高度自主性,這亦成為雙連教會長執同工培育之搖籃。早期青年事工(國中至社青)是以團契與主日學(包含兒童主日學、少年主日學與成人主日學)雙軌進行。因此,主日早上的時間分為晨禱會、主日學與團契時間;更由於長老教會對於聖樂的注重,固定有詩班練習時間。自1990年代起,開始每月一次的少年禮拜(每月第三主日)。

至於大專以上青年,則持續有學青與社青團契的運作,每年選舉會長與同工,以查經與專講為主要聚會內容。2000年,戴約信牧師受聘為青年牧師;2002年,收回七樓做為青少年與社區服務事工;同年,以國小學童為主的兒童詩班擴充成為「兒童-少年詩班」,由陳淑華老師指導。

  面對二十一世紀,更面對台灣社會與教會生態的劇變,青年事工亦產生變化。首先,因應青年族群對禮拜風格活潑化的需求,青年敬拜團Power Station自1997年成立,並主動訂定團規;其中包括課業與服事態度的要求,並有其罰則。Power Station 除了在當時的第四場禮拜(七樓)中固定服事,更參與在教會對外的福音與社區事工。1999年,當時的在學青年成立服事工作隊,並固定關心烏來信賢教會(原住民教會)等弱小教會之兒童事工;信賢小家並在近期轉型成為年輕社青與young couple為主體的迦拿小家。

  1999年,少年團契聚會型態改變,開始固定每週參與華語禮拜。2001組織「青年事工小組」,並在和會報告。2002年2月22日,以Power Station為主體,開始青年禱告會,並曾發行《Power Station e-週刊》電子報;期待透過禱告的注重,可以更多經歷聖靈工作的能力與靈命成長,並在敬拜讚美的服事中更委身敬虔。今天,Power Station以成為當時的第二場禮拜(華語, 七樓禮拜堂,主日上午九時)固定帶領敬拜之團體。

2002年七月,由戴約信牧師領軍,前往新加坡城市豐收與堅信浸信會展開觀摩之旅,特別是青年禮拜與兒童主日學之相關事工。同年十一月3日起,正式於每週日上午十一時於七樓禮拜堂舉行「青年禮拜」,並發行青少年週報。此時,團契與禮拜並行,社青團契並曾有信賢、鶼鰈、曠野與Power Station等四個小家。

 

成為牧區

  2006年,楊啟仁牧師受聘為青年牧師。教會並在2005至2006年間轉型成為牧區制,青年事工小組轉型成為青少年牧區。然而,此時在牧區之下,仍有少年、學青、社青等團契,以及敬拜讚美團之運作。

  2008年,伍炯豪牧師受聘為青年牧師;同年,跑兒運動發軔,並組成「台灣跑兒聯盟」,青少年牧區以分齡團契為主的生態開始改變。其中,跑兒聯盟逐漸成型與擴展,成為台灣長老教會青年事工中之新興者,並以營會與工作隊並行之模式,訓練青年在宣教熱誠與工作服務的參與更多委身。然因成員年漸長,Power Station與迦拿小家分別自2009年9月與2011年起,改為西北牧區牧養。

  2012年,梁唯真傳道師封牧且就任青年牧師。青少年牧區持續朝強化「人人連結」與「人人服事」方向擴展:對內,期待在基督徒年輕之時,將之建造成為整全成長、敬虔紀律的門徒,並在信仰與學業/工作都有建樹;對外,則深化福音熱忱,期能於家庭、教會、社會中,有所見證。自2012年起,三十歲左右之社會青年,亦再次成為青年牧師關懷對象,短期目標是以團契模式重聚社青族群。長期目標則在於幫助社青族群在人生開展(家庭、工作、服事)的關鍵時期,以基督信仰為基礎、以教會生活為連結,得以穩固進展;並期待以長執帶社青、社青帶學青的模式,使教會內部縱向連結得以緊密、信仰傳承得以延續。

 

結語

單以雙連教會之人口結構而言,青少年牧區以及社青族群仍有相當之拓展空間。透過此二事工的進行,不但修正教會老年化的危機,更能向下連結兒童主日學、向上連結成人牧區,並進一步為教會儲備人才、培育教會下一代長執同工,實為教會未來質量增長之關鍵所在。

18275037_10154336674371262_7255383463752
19225572_10154449857156262_5240070789140
S__15171736
122567468_10157237733261262_333124196843
120230576_10157184618106262_193862735694
120459805_10157190938151262_530208629419
bottom of page